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星星资讯网欢迎您!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周易 内容页

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中伯读音 迷茫的时候,就来看看这6句老话

2022-05-24 00:35:01周易8

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中,盖西伯拘而演 周易


1、立志而圣则圣矣,立志而贤则贤矣。——王阳明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

立志成为圣人,就可以成为圣人;立志成为贤人,就可以成为贤人。

王阳明把“立志”作为为学的第一要义,坚称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”。他认为立志是成就事业的根本,如果志向不树立,就会像没有舵的船,没有嚼子的马一样,随水漂流,任意奔逃,终究达不到目标。早在少年时代,王阳明就以“读书学圣贤”为“人生第一等事”。他提出立“圣人之志”,倡导“知行合一”,以成就理想人格为***目标。经过砥砺奋进,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“三不朽”的圣人。

2、天下事有难易乎?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;不为,则易者亦难矣。——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,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子侄辈努力学习而作。文章开篇以设问起句:“天下事有难易乎?”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?作者随即给出答案:“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;不为,则易者亦难矣。”只要去做,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;如果不去做,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。告诉他们无论做事还是求学,难易都可以相互转化,关键在于是否“为之”。

接着,作者通过一个故事深入浅出地阐明这个道理。四川的贫和尚与富和尚都想去普陀山朝圣,贫者虽仅有一瓶一钵,但凭着坚定的意志,实现了自己的愿望;富者虽有足够的金钱可雇船前往,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,终未达到目的。通过贫富二僧的对比,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没有必然的联系,有志者事竟成,凡事都要付诸行动。

3、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——张载《西铭》

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演化自张载《西铭》中的“贫贱忧戚,庸玉汝于成也”,意为包括贫穷、低贱、忧伤、灾难等种种艰苦难挨的外部条件,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磨砺人的意志,使之终有所成。虽然出自宋代《西铭》,但其包含的君子不畏艰险,自我磨砺,以苦为阶,最终实现涅槃的意志和信念,却千年绵延不绝,成为融入中国人血脉之中的独特民族品格。

孔子曾对子夏说:“女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”成为君子儒,则非但要修己,更要“达人”,要有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的大志向、大本领。这就决定了对于自己的磨砺精进无穷已。现实中,问道之路更如逆行激流险滩,并非人人都能顽强蹚过。因此,孔子说:“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”孟子云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司马迁更在《报任安书》中说道:“盖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。”相似的表述,到了横渠先生的《西铭》这里,则是“富贵福泽,将厚吾之生也;贫贱忧戚,庸玉汝于成也”。富贵安乐可以使生活丰裕舒适,但困苦贫贱,忧戚灾厄,却能使人像经过打磨的玉一样,在逆境中成长。

4、行之力则知愈进,知之深则行愈达。——张栻《论语解·序》

张栻,南宋著名理学家,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,其思想有比较突出的经世致用特点。《论语解》始撰于乾道三年 (1167年)前后,成书于乾道九年(1173年,癸巳年),故又名《癸巳论语解》。该书通过解读《论语》,以明圣人之道。

知行观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,二程(程颢、程颐)强调知难行易、知先行后。在《论语解》中,张栻在扬弃二程知行学说基础上,提出了“知行互发”的观点。他说:“历考圣贤之意,盖欲使学者于此二端兼致其力。”指出历代圣贤都主张知行兼重,因为“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,行之力则知愈进,知之深则行愈达”。意思是说,人们在开始时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行动,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,然后用更深的认识去指导实践,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。张栻认为知与行紧密结合,二者互相启发,共同促进。人们正是在知与行之间的循环往复中,推动认识不断深化,实践不断发展。

5、物有甘苦,尝之者识,道有夷险,履之者知。——刘基《拟连珠》

刘基,字伯温,明朝开国元勋,《拟连珠》是他仿连珠文体而写的长篇诗作,共六十八首。《拟连珠》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实学、实效、实功、实践的求实之风,正因如此,刘基才与诸葛亮一样以神机妙算、运筹帷幄著称于世。刘基的思想来源于儒家、道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兵家,被誉为“会通百家、兼容儒道”的“一代文宗”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,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;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,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。“非知之艰,行之惟艰。”中国自古就有注重实践的传统。清代颜元在《习斋记余》中指出:“读得书来,口会说,笔会做,都不济事。须是身上行出,才算学问。”这些古代思想家之所以重视实践,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实践方能建立功业。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,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,如此才能实现成功。

6、不闻不若闻之,闻之不若见之,见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。学至于行之而止矣。——《荀子·儒效》

对于求知闻道而言,没有听到不如听得到,听得到不如看得到,看得到又不如心中理解,而心中理解不如亲身实践。唯其达到了亲身实践,学问才算是达致知行合一的化境。

荀子主张学习本身并非目的,学习的目标在于实践。古今所有贤达,能够做到明辨是非,言行一致,为人处世无所差错,就在于他们勇于实践,且善于将所闻所见所知所思付诸实践。因此,知而不见,知识即使渊博也难免多有谬误;见而不知,知道虽多亦不免由于理解不足而频生错讹;知而不行,理解了却迟迟不去践行,知识就算敦厚丰富也终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。一言以蔽之,一旦与亲知实行相脱离,见解虽偶有所得,然究其实质也终非真知真得,并不具备普遍意义,用这种经验去处理问题,一百次尝试恐怕一百次遭遇失败。为人处世之难,无非知行不能合一,人们要勇于任事,知行合一。

本文来源于:古诗文赏析gswsx.cn

TAG标签:读音 老话 迷茫